<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索 引 号 01441653/2021-05125 分 类 部门文件 工业、交通 通知
        发布机构 市交通运输局 发文日期 2021-03-24
        文 号 有 效 性
        市交通运输局关于印发2021年全市运输管理与服务工作要点的通知
        信息来源:市交通运输局 发布日期:2021-03-29 08:52 浏览次数:次 字体:[ ]

         各市(区)交通运输局,市公共交通服务中心,局机关相关处室:

        现将《2021年全市运输管理与服务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运输管理与服务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泰州市交通运输局   

                                                                                                      2021年3月24日   


        2021年全市运输管理与服务工作要点

         

        2021年全市运输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运输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构建统一开放有序的运输市场,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创新运输组织模式,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着力推进交通运输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开创发展新局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打造重要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提供坚实支撑。全年重点工作如下:

        一、深入推进运输结构调整

        1.优化调整运输结构。贯彻落实省厅关于《实施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文件精神,不断完善综合运输网络,继续优化调整运输结构。不断优化港口枢纽集疏运体系,加快推进泰州港铁路专用线建设。推动大宗货物由公路转向水路和铁路,港口大宗货物水路和铁路稳步上升。

        2.推进多式联运发展。推动货物运输向公转铁、公转水转型。加快推动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创新水路运输组织模式,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完善泰州港姜堰内河港配套工程。重点发展姜堰港集装箱堆场、兴化城南内河集装箱码头建设,提升集装箱承运水平,内河(不含沿江)集装箱运输量达到1.5万标箱。重点推进姜堰铁路物流园、高港智慧物流园建设,推动城际货运和城市内部配送的高效转换,实现统一存储、集中分拣、共同配送的集约组织功能,推动形成有机衔接、层次分明、功能清晰、协同配套的城市货运配送节点网络体系。

        二、积极打造高水平出行服务体系

        3.深入落实公交优先战略。继续推进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建设,指导各市(区)持续优化调整公交线路,制定城市公交线路新辟调整计划,2021年全市完成新辟调整线路15条以上,市区新购110辆纯电动车,其中市直增加60辆。推进“好巴士”2号线前期工作,力争年底前开工建设。做好新中医院、人社局、青年北路首末站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周山河公交首末站、黄河路综合体停车场、刁铺公交枢纽站;推进公交站台提升改造项目,围绕2022年省运会开展,在体育赛事场馆、运动员集训场所、公寓、康复中心、外地观众群团住宿酒店等沿线道路新增公交站台。优化城市公交运营高峰时段发车班次,优化公共交通线路换乘衔接,提高城市公交总体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4.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加强统筹指导,优化调整公交线路,加快城乡公交线网融合,研究制定《泰州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指导意见》,指导各市(区)创建城乡公交一体化示范县(区),辖区内行政村和集中居住点到县城(区域中心)的公交直达率达到50%,实现全域城乡公交一卡通刷的市(区)比例达到40%,新购或更新城乡公交车辆中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辆占比达到80%。推进毗邻公交发展,探索全域公交发展体系,结合实际培育一批交邮、运游融合城乡公交示范线路,统筹城乡公交场站建设管理,鼓励对城乡公交场站进行综合利用开发,实现邮政快递、商贸服务、车辆充电等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场站使用效率。

        5.推进客运融合发展。支持道路客运企业开展“站、运、游”一体化融合发展,探索运游融合发展路径,完善直达景区景点的道路旅游线路网络。提升定制客运业务规模和发展水平,2021年开通定制客运线路不少于22条,投入运营车辆不少于55辆。按照新客规的要求,严禁以定制客运名义从事包车业务,规范发往机场、高铁站的定制客运班线,将其加入平台并纳入班线管理。引导企业按照定制客运的模式新辟一批有客源需求的新线路,采用“点对点、门到门”的服务模式,融合公交站台为上下客站点,扩大客运站点覆盖面,提供点多面广、灵活方便的客运服务。

        6.提升便利老年人日常交通出行服务水平。细化落实国家7部委便利老年人日常交通出行和省政府办公厅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重点任务清单要求,推动有关工作落实。改进提升客运场站等区域“健康码”查验服务,为老年人群体出行提供便利。继续保留巡游出租车扬召服务,进一步完善巡游车电召服务,鼓励巡游车企业和巡游车叫车服务平台创新服务、优化服务。保留公交车、巡游车现金支付方式。改进提升客车场站服务质量,保留必要的人工服务窗口,方便老年人现场购票、打印票证等。

        三、着力构建统一开放有序的运输市场

        7.推进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认真落实我市四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交邮合作”促进农村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完善农村三级物流网络节点体系。泰兴市、姜堰区建成农村物流达标县,各市(区)县级农村物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投入运营的乡镇农村物流服务站覆盖率不低于80%,投入运营的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覆盖率不低于60%。各市(区)建设或改造集客货运、邮政快递等功能于一体的乡镇农村物流服务站不少于1个。布设村级农村物流快递服务点不少于60个。开通交邮融合镇村公交示范线路不少于1条,开通或优化城乡物流末端配送线路不少于5条。

        8.提升城市绿色配送效率。紧紧围绕打造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节点城市目标,加快建立绿色、高效的城市物流体系,形成集约高效的城市货运配送组织链条。研究制定《泰州市推进城市绿色货运配送发展实施方案》,优化城市配送车辆便利通行政策,解决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问题,提升城市货运配送的整体效率,促进物流业进一步降本增效。统筹三级货运物流网络布局,充分利用现有场站资源,建设具有多式联运等功能的公共货运枢纽,依托大型商业网点、大型住宅小区建设末端分拨中心配送中心以及各类货物装卸点、配送站,扶持“快递e家”做大做强,实现各类物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有序集散和高效配送。积极推进货运车型标准化,引导条件成熟地区的企业新增或更新轻型物流配送的新能源车或达到国Ⅵ排放标准的清洁能源车辆。

        9.推动货运转型发展。鼓励和规范“互联网+货运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支持大型传统道路货运企业拓展服务网络,延伸服务链条,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和物流供应链转型升级。鼓励建设网络货运平台,发挥规模化效应,推动中长途货车空驶率低于34%,积极向省厅组织申报网络货运项目。培育无车(船)承运人运输。推广应用甩挂运输组织模式。鼓励发展厢式货车、集装箱汽车。继续推进“司机之家”建设,年内至少新建1家“司机之家”,提升服务品质,加快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发展。

        10.鼓励新老业态融合发展。推动出租汽车“巡约一体”发展,强化巡游车经营者和互联网平台企业技术合作、资源互享,组织开展新一轮出租汽车“巡约一体”服务融合试点。持续推动网约车合规运营,加快巡游车运价改革,进一步提升出租汽车服务质量。贯彻落实小微型客车租赁管理有关要求,推动租赁行业规范健康发展。推动汽车维修服务向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引导培育“1+N”模式汽车维修连锁品牌企业。推进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实施,进一步拓展M站数量和服务能力,全市M站实现作业规范、标识、工作制度“三统一”。深化汽车维修电子档案系统建设,提高数据上传质量,方便车主查询维修记录、评价维修服务,促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鼓励机动车维修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发展,支持汽车维修、汽保设备、汽车配件等行业之间深度融合。

        四、切实加强运输安全管理水平

        11.高效衔接安全生产整治“三年大灶”。统筹推进运输服务和安全管理工作,切实做好“三年大灶”各项工作。按照市局印发的《道路运输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文件精神,加强道路运输安全协同监管,深入推进道路运输安全专项整治。落实《江苏省旅游包车安全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旅游包车客运市场管理。深入开展运输企业安全审计,督促主体责任落实。继续深入开展维修行业危险化学品使用和危废处置安全治理,强化源头管控,对全市道路水路“两客一危”运输企业进行全面资质核查,强化危货装货环节安全管理,严格装货人“五必查”工作制度,督促企业严格规范操作流程。按照省厅即将出台的《江苏省道路运输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考核管理细则》,全面开展道路运输行业“两类人员” 安全考核,在“两客一危”企业“两类人员”安全考核全覆盖的基础上,2021年基本实现10辆车以上的普货企业“两类人员”安全考核全覆盖。积极推广使用道路运输达标车辆核查信息化系统,提高核查质量和工作效率。健全完善出租汽车和道路货运等重点领域维稳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对道路客货运、城市公交、出租汽车等领域舆情监测、分析和研判,强化不稳定苗头的预防处置。依法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教育和权益保障,合理引导并及时回应群众反映利益诉求,切实维护好行业稳定。

        12.组织开展“两客一危”挂靠车辆清理“回头看”。根据《省交通运输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许可的通知》和《关于巩固“两客一危”挂靠车辆清理成果坚决防止反弹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危险货运道路许可,组织开展“两客一危”挂靠车辆清理工作“回头看”。试点开展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全过程安全管理,探索形成涵盖托运、承运、装卸、车辆运行等环节,“市场主体全流程运行规范、政府部门全链条监管到位、运输服务全要素安全可控”的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全过程安全管理体系。

        五、持续提升运输服务行业治理能力

        13.加强规划引领。全面开展《江苏省综合运输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宣贯工作,对照新要求、新任务,编制好市运输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谋深运输目标体系、项目清单和任务清单,与国土空间、城市建设、旅游发展等规划形成有效衔接。开展市“网约车”发展、城市绿色配送发展等课题研究。开展“阳光驾培”、“阳光汽修”等平台建设的可行性研究,争创行业亮点。

        14.推进信用管理提效行动。扎实提升行业信用效能,强化与社会信用对接共享,在“两客一危”领域全面落实红黑名单管理制度,建立安全信用管理体系,实施联合奖惩。加大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出租汽车、驾培、维修等领域从业人员信用管理。组织开展信用等级评定、失信行为和红黑名单认定。拓展信用结果应用场景,推进信用结果在政府维修定点采购、企业信誉考核、从业人员评价等行业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15.加强驾培行业管理。组织开展机动车驾驶培训质量提升和货车驾驶员培训机构整治提升两个专项行动,推进机动车驾驶培训高质量发展,在全省驾培行业争当表率、争做示范。开展驾培机构资质核查,加强学时监管,加强驾培行业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研究,采用“先培后付”、第三方资金托管等方式,不断提高培训效率和质量。推进道路货物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制度改革,探索形成新的货车驾驶员从业资格和驾驶证培训融合路径,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两客一危”驾驶员培训考试新路径,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16.深化“放管服”改革。按照省市要求,进一步实化、细化改革工作。通过加强政务服务交通运输窗口能力建设,推进业务办理项基础要素标准化,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积极探索“一件事”改革,进一步提升“即办件”率等各项具体工作举措的落地见效,不断优化提升交通运输营商环境,助力交通强市建设。

        六、继续做好疫情防控

        17.精准实施好疫情防控。继续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疫情防控决策部署,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要求,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坚持可知可控、精准防控,分类分级做好疫情交通防控工作。暂停始发或终到中高风险地区的道路客运班线、出租汽车等。突出抓好城市公共交通等重点领域疫情防控,严格实施消毒通风、佩戴口罩、体温检测、“苏康码”查验等制度。加强进口冷链物流和进口高风险非冷链集装箱货物运输防控,全力做好入境、中高风险地区来泰返泰等人员转运工作,确保疫情不通过交通运输环节传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